成语故事简介_成语故事简介20字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成语故事简介”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2.成语典故(文言文)和寓意
3.成语故事简介
4.把苗助长成语故事
5.交友成语典故与故事简介50字
6.多多益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有:曾子杀猪、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饭千金、宋濂借书。1、曾子杀猪
故事梗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泣。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依赖父母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是在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办法。于是,曾子马上杀猪煮了肉吃。
2、立木为信
故事梗概: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3、一诺千金
故事梗概: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4、一饭千金
故事梗概:汉朝开国名将韩信,年轻时生活非常困难,经常没米下锅。为了填饱肚子,他只好在护城河边钓鱼,运气好的时候,能钓上几条,解决生活问题,可惜这样的好运太少了,他常常要饿着肚子。
在他钓鱼的河边,有许多清洗棉絮的女人在忙碌,其中一位老婆婆,看到韩信快要饿死了,非常可怜他,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了一点给他吃。后来又不断地帮助他。韩信非常感激她,就对她说:等我将来成功后,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
老婆婆听了,十分生气:“堂堂男子汉,不知道勤奋努力,自己都不能养活自己,还说什么回报!我这么做,也不是为了你的回报!韩信听了很惭愧,不再像过去那样混日子。后来,韩信加入刘邦的起义军队,立下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
等他坐在自己的宫殿里,享受锦衣美食时,不由得想起以前老婆婆的恩惠,就命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5、宋濂借书
故事梗概:宋濂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成语典故(文言文)和寓意
1、不打不相识“不打不相识”的意思是: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比喻不经过冲突,相互了解不深。
故事简介:宋江因犯案被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才饮得两三杯,又遇到李逵。后来,三人又到江边洵阳楼上喝酒。
吃喝间,宋江嫌送来的鱼汤不甚好,叫酒保去做几碗新鲜鱼烧的汤来醒酒。正好酒馆里没有新鲜鱼,于是李逵跳起来说:“我去渔船上讨两尾来与哥哥吃!”
李逵走到江边,对着渔人喝道:“你们船上活鱼把两条给我。”
一个渔人说:“渔主人不来,我们不敢开舱。”
李逵见渔人不拿鱼,便跳上一只船,顺手把竹笆蔑一拔。没想到竹笆蔑是没有底的,只用它来拦鱼,他这一拔,就让鱼全跑了。李逵一连放跑了好几条船上的鱼,惹怒了几十个打渔人。大家七手八脚地拿竹篙来打李逵。李逵大怒,两手一架,早抢过五六条竹篙在手里,一下子全扭断了。
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白条”的渔主人张顺来了。张顺见李逵无理取闹,便与他交起手来。两人从船上打到江岸,又从江岸打到江里。张顺水性极好,李逵不是他的对手。他将李逵按在水里,李逵被呛得晕头转向,连声叫苦。
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见见宋江!”
原来,张顺认得戴宗,平时又景仰宋江的大名,只是不曾拜识。听戴宗一喊,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张顺介绍说:“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
张顺道:“小人如何不认得李大哥?只是不曾交手。”
戴宗道:“你们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兄弟。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李逵道:“你路上休撞着我。”张顺道:“我只在水里等你便了。”四人都笑起来,大家唱个无礼喏。(《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
2、缺一不可
“缺一不可”的意思是:少一样也不行。
故事简介:梁山好汉林冲见王伦容不下晁盖等七位好汉,就火并了王伦,众人推举晁盖作首领。吴用担任军师,排第二位,林冲推举公孙胜统率军权说:“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
先生不必推却。”,公孙胜排第三位,林冲排第四。 典故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回:“林冲道:‘只今番克敌制胜,便见得先生妙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3、一不做,二不休
“一不做,二不休” 的意思是:要么不做,已经做了,就干脆做到底。休:在这里就是停止、罢手的意思。
故事简介:在江州,宋江、戴宗被押赴法场,只等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幸亏黑旋风李逵、梁山泊头领晁盖带领众好汉赶来,将二人救出。众人退到浔阳江边白龙庙,与前来接应的张顺等好汉计二十九名入白龙庙小聚会。
当下二十九筹好汉,两两讲礼已罢。只见小喽罗入庙来报道:“江州城里,鸣锣擂鼓,整顿军马出城来追赶。远远望见旗幡蔽日,刀剑如麻。前面都是带甲马军,后面尽是擎枪兵将。大刀阔斧,杀奔白龙庙路上来。”
李逵听了,大叫一声:“杀将去。”提了双斧,便出庙门。晁盖叫道:“一不做,二不休,众好汉相助着晁某,直杀尽江州军马,方才回梁山泊去。”众英雄齐声应道:“愿依尊命。”(《水浒全传》第四十回)
众好汉们一齐冲突将去,杀得那官军尸横野烂,血染江红,直杀到江州城下。官军慌忙入城,关上城门。
4、沸沸扬扬
“沸沸扬扬”意思是:原指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沸:水翻滚的样子;扬:上升,升腾。
故事简介:晁盖等“七星聚义”劫了梁中书送与蔡京的生日礼物“生辰纲”后,济州知府先是受了梁中书“札伏”,接着接到蔡京的“钧帖”,“限在十日内”将“贼人”捉拿归案。
府尹大惊,即唤“三都缉捕使臣”何涛,先在脸上刺下“跌配……州”字样,空着甚处州名,发落道:“何涛,你若获不得贼人,重罪决不饶恕!”何涛领了台旨,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会集众做公的,都面面相视,并没有主意。独自回到家中,闷闷不乐。恰巧兄弟何清来看望哥哥,知道了哥哥的苦衷后,一拍大腿:“这伙贼,我都捉在便袋里了。”
原来,何清赌博输了,便去北门外十五里的安乐村给店小二抄了半个月的文簿。六月三日,有七个贩枣子的客人来投宿,何清认得其中之一的晁盖。第二天,又见白胜挑着担子从村前过。如今何涛问起,何清便对哥哥说:
“后来听得沸沸扬扬地说道:‘黄泥冈上一伙贩枣子的客人,把蒙汗药麻翻了人,劫了生辰纲去。’我猜不是晁保正,却是兀谁!如今只捕了白胜,一问便知端的。”(《水浒全传》第18回)
何涛听了大喜,随即引了何清,经到州衙里见了太守,太守立即差八个做公的,随何涛、何清连夜去安乐村捉拿白胜。引出“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和“晁盖梁山小夺泊”故事来。
5、大刀阔斧
“大刀阔斧”意思是:本指“大的刀,宽阔的斧”,说的是武器。后来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故事简介:卢俊义渡过昱岭关之后,催兵直赶到歙州城下,当日与诸将上前攻打歙州,庞万春引军出城迎战。因庞万春能放连珠箭,宋军出马的欧鹏中箭落马,城上南国王尚书、高侍郎乘机引领中军杀出城来,乱军中又折了菜园子张青,宋军大败,退回三十里下寨,扎驻军马安营。当下,卢俊义依军师朱武计,把军马众奖将分调开去,四下埋伏单等南国军前来劫寨。
南国军王尚书、高侍郎两个颇有谋略,便与庞万春等商议,上启皇叔方垕道:“今日宋兵败回,退去三十里屯驻,营寨空虚,军马必然疲倦,何不乘势去劫寨栅必获全胜。”方垕道:“你众官从长计议,可行便行。”是夜,高侍郎和庞万春披挂上马,引领军兵前进,马摘銮铃,军士衔枚疾走,前到宋军寨栅。
当下催军劫寨,大刀阔斧,杀将进去。(《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八回)
结果自然是正中宋军埋伏,南军全军覆没。
百度百科-水浒传
成语故事简介
1. 著名成语故事(文言文)以及它的寓意、翻译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韩非子?五蠹》)
译文: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寓意]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后也比喻企图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意外的收获。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意]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2. 寓言故事(文言文)带寓意和意思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意思:郑国有个人想去买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写在座位上,他匆忙上集市,忘了拿尺寸,他已经拿到了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了。”又回家去取,等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
寓意:要根据事情的变化去处理事情,不能墨守成规,事情变了,我们处理的方式也要改变。
3. 寓言故事(文言文)寓言故事,要简短的,有寓意的,不要《画蛇添足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寓意:1.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要从更多的角度看事物.2.再大的学问家,也有不懂的事情.3.不能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
4. 求两个古文的成语故事以及注解君子三戒.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意思是:君子有三种事情应警惕戒备: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稳定,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求名誉,地位财贷等厌.” 感悟: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益者三友也是出自论语的季氏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感悟:这是孔子在告诉我们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是有益的,也告诉了我们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是有害的.这两则不是成语故事,是我从论语里想起的,还好网上找到了原文,省了我不少力气,如果你想找寓间深刻,又有教育性的古文,我建议你去买本四书,大学和中庸可以自己看着修身,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以及孟子中的智慧故事,可以说足够我们终身受用了.。
5. 找一些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有译文和寓意的讳疾忌医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
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
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
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
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
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
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提示]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
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①,立有间②,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④。”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
居十日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⑧。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⑩;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11);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2),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3)。”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14),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15)。——《韩非子》[注释]①扁鹊——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
②有间——一会儿。③疾——古时疾指小病,病指较重的病。
腠(còu)理——原指人体皮肤的纹理。这里指皮肤。
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⑤好(hào)——喜欢。
⑥居——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过了。⑦益——更加。
⑧还走——掉转身子就走。⑨汤熨(yùn)——用热水敷烫皮肤。
及——达到。⑩针石——用来针灸的针。
古时治病用石针。(11)火齐——火煎的汤药。
(12)司命之所属——到了死神手中。司命,掌握人的生死命运的神。
(13)臣是以无请也——我所以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14)索——寻求。
(15)遂——就。棘刺尖儿上雕猴子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
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
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
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
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
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
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大王一听,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卫国人回答:“刻刀。”
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溜出宫门逃跑了。
[提示]牛皮、谎言,编得再巧妙,也经不住认真的考察、仔细的分析。根据这则寓言故事,人们常常把谎言称为“棘刺之说”。
需要说明的是,应该把故事中卫国人吹的牛皮跟今天的微雕艺术区别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的进步,人们可以凭借极细的刻刀和放大镜、显微镜在头发丝上雕刻。
但在一、二千年前,人们的技艺还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故事中那位铁匠的分析判断是根据当时的水平作出来的。
[原文]燕王征巧术人①,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②,养之以五乘之奉③。
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④,必半岁不入官⑤,不饮酒食肉,雨雾日出⑥,视之晏阴之间⑦,而棘刺之。
6. 求几个古文的大意,成语和含义.1.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邯郸学步邯郸:地名,战国时赵国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步:行走,走路.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从前有个人在邯郸学习怎样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样走的,于是只好爬着回家去.1、庄周《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2、昔有学步于邯郸者①,曾未得其仿佛②,又复失其故步③,遂匍匐而归耳④——《汉书》.①昔(xī)——从前,过去.步——行走,走路.②曾——这里相当于“乃”,意思同“却”.仿佛——大略、大概.③故步——原来走路的步法.④匍匐(pú fú)——爬行.买椟还珠 发 音mǎi dú huán zhū 释 义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盛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木匣中的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出 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 例 邹韬奋《萍踪寄语》:“当然,以我的浅陋的眼光,恐怕'~',没有什么好报告.” 近义词 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 反义词 去粗取精 典 故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1.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符号.。
7. 找一些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有译文和寓意的鹦鹉救火
简介
中国传说故事.一天,一只鹦鹉飞往别的山头栖息,那里的禽兽友好相处,像个幸福的大家庭.鹦鹉虽然很喜欢这座山,但还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几个月后,那座山起了大火.鹦鹉看到,便入水中润湿羽毛,飞往那山空中,洒落毛羽间水想灭大火,这样往来反复,不以为苦.天神讥笑它愚蠢,滴水怎能浇灭大火?可是鹦鹉仍坚持这样做.天神被它的诚意感动,就降下大雨,浇灭了山上的大火.(>卷九一引>)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1]
注释
①集:栖息
②辄:总是
③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
④沾羽:沾湿羽毛
⑤尝:曾经
⑥侨居:寄居
⑦行善:行为善良
⑧嘉:多作美好,赞许,如嘉客,嘉宾。嘉感:赞扬并受感动
⑨去:离开。
译文
有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相处很好。鹦鹉自己想:虽然很快乐,但不是我长久居住的地方。于是就离开。后来,过了几个月,山中燃起了大火,鹦鹉远远看见了,就飞入水中,沾湿自己的羽毛,飞到山上,洒水(灭火)。天神说:“你虽然有志气,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鹦鹉回答说:“虽然我知道不能灭火,但是我曾经在此山中住过,山中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都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见他们(遭遇火灾)。”天神赞美而且很感动它们的义气,立即用雨帮鹦鹉将火灭掉。
寓意
1. 不可以忘恩负义,在看到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有困难时,应给予其帮助。 2. 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把苗助长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www.7kk.com 按兵不动 这个典故见于《吕氏春秋.召类》。春秋时候,晋国的赵简子准备进攻卫国,令部下史默去卫国探听情况,规定一个月之内必须回来。但是一直过了六个月他才返回来。赵简子问史默:"你去卫国,怎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史默回答:"想得到利益,却会召来祸害,你还没有观察出来吗?现在卫国有蘧伯玉做相国,史鳅辅佐,孔子也在那里做客,子贡又在国君的面前谋划大事,国君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可见卫国国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 "赵简之一听这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在军事上由于某种原因,而不采取进攻或抵抗的行动。也用来比喻对眼前事物抱着观望的态度,而拿不出办法来。
一叶障目 (yī yè zhàng mù)
出处 《欧冠子·天则》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他呆了一会,拿来一
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
他决心一片一片试验。于是,他举起一片树叶,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得见我吗?”“看得见。”他妻子回答。“你能看得见吗?”他又举起一片树叶说。“看得见。”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问,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后来,他妻子厌烦了,随口答道:“看不见啦!”
书呆子一听乐坏了。他拿了树叶,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
店主惊奇极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县官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子说了原委,县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一叶障目的意思是: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解释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示例 故事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
交友成语典故与故事简介50字
一 拔苗助长成语故事简介成语: 拔苗助长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二 拔苗助长之后的成语故事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拔苗助长_成语解释
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释义: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三 揠苗助长的成语故事
成语: 揠苗助长
拼音: yà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四 拔苗助长成语故事的内容
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出处]
郭沫若《雄鸡集·关于发展学术与文艺的问题》:“命令主义就合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叫做‘拔苗助长’。结果被拔起的苗不仅不能成长,反而枯槁了。”
[例句]
拔苗助长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把事情搞坏。
[近义]
适得其反 揠苗助长 欲速不达 急功近利
[反义]
循序渐进
五 拔苗助长的故事 成语故事视频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六 拔苗助长是成语故事
bá miáo zhù zhǎng
[释义]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七 揠苗助长成语故事
古时候,宋国有一个农民,靠种田为生,生活还算可以。这个农民很勤奋,每天都早出晚归,精心照料一块庄稼地。虽然他很勤劳,但他有时却做一些令家人哭笑不得的事。
有一天,这个农民扛着锄头,顶着烈日,来到了地里,开始为这块地除草。除了半天,这个人也累了,就走到地头树荫下休息。这时,这个人看见自己的上衣露出一个线头,他想把线头弄断,就伸手去拽,可是线头没断,却越拽越长了。就在这时,农民灵光一闪,他一拍大腿,自言自语道:“庄家苗长得太慢了!我不如帮帮它。”
心动不如行动,这个农民立刻动身,跳到地里,一棵一棵地把苗往高拔。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山了,他累得筋疲力尽,终于把田里所有的禾苗都拔高了。虽然很疲惫,但是他却特别高兴——因为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这时,这个农民的妻子已经做好了晚饭,在家里等他回来。每天的这个时候丈夫早已经到家了,今天是怎么了?妻子生怕丈夫出事,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忽然,门开了,丈夫拖着疲惫的身子走了回来,并对妻子兴奋地说:“今天,我帮助庄稼长高了!现在,咱家的庄稼比邻居家的都高。不出一个月,就能大丰收了!”
妻子一厅,脸一下子白了,马上让儿子去田里看看禾苗。农民的儿子如箭一般冲了出去,一口气跑到了田里。一看,顿时傻眼了——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八 成语故事《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读音][yà miá抄o zhù zhǎng]
[解释]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上》)。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出处]宋·吕本中《紫微杂说》:“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
[近义]适得其反拔苗助长欲速不达断鹤续凫
[反义]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放任自流
九 拔苗助长成语故事大全
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a)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多多益善成语故事
1、杵臼之交
解释: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份
成语故事
东汉时,山东胶东书生公沙穆隐居在东莱山求学,为筹集求学经费,穿上粗布衣服到陈留郡长官吴祐吴大人家做舂米雇工,吴大人见其谈吐非凡,就与他结交为好友,并资助他继续求学。后来公沙穆学成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正义官员。
2、刎颈之交
解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成语故事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成语故事简短总结
多多益善成语故事7篇 多多益善成语故事1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
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刘邦)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每个人的能力有高有低。
刘邦问道:“像我自己一样的能统帅多少士兵?”
韩信说:“陛下你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
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
韩信回答道:“我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
刘邦笑道:“你统帅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所控制?”
韩信说:“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控制的原因了。并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后所能达到的。”
多多益善成语故事2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非常有军事才能,可是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信任。后来他离开项羽投靠了刘邦。开始也得不到刘邦的重用,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才做了大将军,为刘邦建立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封他为齐王,后又改封为楚王。
刘邦称帝以后,害怕朝中大将争夺自己的皇位,所以时时提防着。有人密报韩信将要“谋反”,刘邦听后心中非常着急,召集大臣们商议,最后采取了陈平的计谋,把韩信骗到皇宫夺了他的兵权,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知道刘邦的心思,所以常常称病不去上朝。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谈论武将的本领,当时他们两人的意见不同,刘邦问韩信,像他自己那样的人能带兵多少,韩信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刘邦不过能领兵十万。
刘邦又接着问韩信能带兵多少呢?韩信回答说他带兵越多越好。刘邦听后哈哈大笑,不禁问道:“既然你带兵越多越好,怎么会被我捉住呢?"韩信镇定自若地解释说:“您虽然不能将兵,但善于用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您捉住的原因。”后来,人们用“多多益善”表示愈多愈好。
多多益善成语故事3多多益善的主人公是谁?
多多益善的主人公是韩信
多多益善:益:更加;善:好。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韩信的简介:
韩信(前226年-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军事家,文学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韩信是公元前三世纪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多多益善的典故: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 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
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刘邦)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每个人的能力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自己一样的能统帅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你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你统帅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所控制?”韩信说:“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控制的原因了。并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后所能达到的。”
多多益善的启示: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学会谦让,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不矜夸自己的才能。
多多益善成语故事4[成语拼音] hán xìn jiàng bīng,duō duō yì shàn
[成语解释] 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典故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成语故事
韩信是秦末汉初著名军事家,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人,曾被汉高祖刘邦拜为大将,为灭楚兴汉做出巨大贡献,与萧何、张良二人合称为“汉初三杰”。韩信率汉军平定齐地后,自封为齐王,引起了刘邦的猜忌。刘邦称帝后,有人密告韩信阴谋反叛。于是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假称游览云梦泽(沼泽名,楚之名胜,在今湖北境内),在韩信到陈地朝见他时,将韩信逮捕,押解进京。回到京城洛阳后,刘邦宣布大赦,韩信被削去齐王封号,改封“淮阴侯”。后来,刘邦与韩信的关系,稍有缓和。有一次,在宴席上,刘邦问韩信:“依你看,象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兵马?”韩信答道:“陛下可以带领十万兵马。”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毫不谦虚地说:“臣多多而益善耳(我是越多越好)!”刘邦于是笑道:“你既然如此善于带兵,怎么被我逮住了呢?”韩信沉吟半晌才说:“陛下虽不擅于率兵但却擅于驾驭将领,这就是原因所在。”。
多多益善成语故事5出处:《·淮阴候列传》。
意思:形容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秦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刚开端是在项羽部下做一个小小的官,由于项羽晓得他力量很小,所以就有些瞧不起他,不肯重用他。然而韩信实在是一个很聪慧、粗通兵法的人。韩信在项羽的军队中不受到器重,他就逃走去投效刘邦,可是刘邦也没有重用他。一天,韩信又从刘邦的部队逃走,刘邦军队里的一个大将萧何知道了,还来不迭讲演刘邦,就赶去追韩信,好多少天都不回来。
过了三天,萧何把韩信带了回来,刘邦看到萧何启齿就问:“你这几天跑到哪里去了,怎么不告诉我一声呢?”萧何说:“我替您去办一件重要的事,来不及向您呈文”。刘邦问:“替我办什么主要的事呢?”萧何就把韩信逃走,自己去追回的事告知了刘邦。刘邦听了很赌气的说:“军中有多少将军逃跑,你不去追,怎么去追一个无名英雄呢?”
萧何说:“别人易得,韩信难求,他的才华可不是个别人比得上的,韩信抱负高大,如果您重用他,未来统率三军平定中原,就非他莫属了。”
刘邦说:“照你的见解,应当让他当元帅吗?”萧何说:“不错,韩信很爱体面,假如你只用一道命令去请他当元帅,他还不必定接受,您必需举办设坛拜将之礼,他才会接收。”于是,刘邦很盛大的筑起将台,拜韩信做了元帅。韩信做了刘邦的元帅后,应用他的智谋,把当时最强盛的敌人项羽给战胜了,让刘邦顺利夺得出天下。
有一次,当了汉高祖的刘邦问韩信说:“如果我来带兵,可以带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可以带领十万大兵。”汉高祖又问:“那么你能够率领多少兵呢?”韩信笑着说:“我吗?多多益善。”
本来,韩信在褒奖本人很厉害,带的兵愈多愈好。
多多益善成语故事6成语: 多多益善
拼音: duō duō yì shàn
解释: 益:更加。越多越好。
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不但解除了大将军韩信的兵权,还把他的封爵从王降到侯。一次,刘邦与韩信谈论各个将领的本领,问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不过十万人。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回答:我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既然你的本领比我大,怎么被我制服了?韩信只好说:你不会带兵,但擅长统帅将领。这个成语意思是越多越好。
造句:
01金老板爱钱如命,财富对他来说是多多益善。
02此刻正是用人之际,像他这样的人才多多益善。
03为了赈灾,主办单位呼吁各界踊跃捐款,多多益善。
04对于助人,他总是抱持多多益善的态度,不吝于付出。
05我们要抱着多多益善的态度来求知,如此才能不断进步。
06写作的素材多多益善,是以平时就要多对周遭环境仔细观察。
07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专业人才的培训不仅刻不容缓,而且多多益善。
08人多好办事,能够主动积极参与环境维护工作的志工,当然是多多益善。
09陷在灾区等待救援的民众为数甚多,因此希望能够募集的救援物资,当然是多多益善了。
多多益善成语故事71 多多益善的故事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氏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2 多多益善的主人公简介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却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拜为大将军,而韩信也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
刘邦彭城之战失败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又平定了魏国。随后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了赵国。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汉五年,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萧何誉他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
3 多多益善的材料
注音duō duō yì shàn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解释益:更加,多;善:好。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又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之意。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分句;含褒义。常与“韩信将兵”连用。
近义词贪多务得、贪得无厌
反义词清心寡欲、不忮不求、宁缺毋滥
押韵词贪欲无厌、天崩地陷、焚枯食淡、雄师百万、短小精炼
歇后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呆子看财;曹操的人马。
例句一个人身上不可能没有缺点而都是优点,但优点应该~。
4 多多益善的点评
秦国灭亡后,刘邦被分封在汉(今陕西汉中市),不久便打出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汉军仅数千人且为乌合之众,由韩信指挥。韩信第一仗在井陉与二十万赵军对阵。他“背水一战”,大败赵军,于是士气大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井陉之战”。此后,也是韩信指挥的汉军击败了项羽,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故成语有“韩信领兵,多多益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学会谦让,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不矜夸自己的才能。
;五个成语故事+简介。越少越好
一 成语故事八仙过海总结八仙是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八位神仙,他们是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还有何仙姑。这八位神仙各有道术,法力无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是关于他们的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
有一天,八仙驾云去参加神仙会,路过东海。吕洞宾说:“驾云过海,不算仙家本事。咱们不如用自家的拿手本领,踏浪过海,各显神通,你们看好不好?”众仙都说:“好!”
铁拐李第一个过海。只见他把手中的拐杖抛入东海,拐杖象一叶小舟,浮在水面上,载着铁拐李平平安安地到达了对岸。这时,汉钟离拍了拍手里的响鼓说:“看我的。”随后,也把响鼓扔进了海里,他盘腿坐在鼓上,稳稳当当地渡过了东海。 张果老笑 *** 地说:“还是我的招数最高明。”只见他掏出一张纸来,折成了一头毛驴,纸驴四蹄落地后,仰天一声长叫,驮着张果老踏浪而去。
张果老倒骑在驴背上,向众仙挥挥手,一会儿就到了对岸。
接着,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也都用身边带的东西作渡船,一个个平平稳稳地渡过了东海。 七位仙人到了对岸,左等右等不见蓝采和的人影。 原来刚才八仙过海时,惊动了东海龙王的太子,他派虾兵蟹将抓走了蓝采和,还抢去了他的花篮。吕洞宾找不到蓝采和,又急又恼,他对着东海大声喊道:“龙王听着,赶快把蓝采和交出来,要不,当心我的厉害!” 太子听了勃然大怒,冲出海面大骂吕洞宾。吕洞宾拔出宝剑就砍,太子一下子潜入了海底。吕洞宾哪肯放走他,拔出腰间的火葫芦,把东海烧成了一片火海。龙王吓得魂不附体,忙问出了什么事。太子只得老老实实地讲出了事情的真相。龙王立即下令放了蓝采和。
八位仙人告别了东海,逍遥自在地去赴神仙会了。
二 人们口头总结故事的成语
《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茅庐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版在乎山水之间也——醉权翁之意不在酒
《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高居,蝉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列子·说符》载:杨子的邻居丢了羊,带领很多人去找没找到。杨子问为什么,回答说:“岔路很多,不知道羊去了哪”——歧路亡羊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
滚瓜烂熟 铁树开花 天下乌鸦一般黑 鸡飞蛋打 翻箱倒柜
来源于古代文献的成语(破釜沉舟) (沧海桑田 ) (一饭千金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来源于人们口头总结的成语(不可理喻) (据为己有) (无精打采 ) (一见钟情 )
三 成语故事简介,意思,总结
帮闲钻懒
发音 bāng xián zuān lǎn
释义 指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和兴趣。
出处 元·王实甫《西专厢记》属第三本第二折:“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寒。”
示例 帮闲钻懒为活计,脱空说谎作营生。(《元明杂剧·陶母剪发待宾》)
好吃懒做
发音 hào chī lǎn zuò
释义 好:喜欢、贪于。贪于吃喝,懒于做事。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样好吃懒做的 *** ,睡到这等日高才起来。”
示例 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不会过,只一味好吃懒做。(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意懒心灰
发音 yì lǎn xīn huī
释义 心、意:心思,意志;灰、懒:消沉,消极。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出处 元·乔吉《乔梦符小令·玉交枝·头适二曲》:“不是我心灰意懒,怎陪伴愚眉肉眼。”
示例 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
害人不浅
发音 hài rén bù qiǎn
释义 给别人的损害非常之大。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五回:“即如今人凡遇小儿惊风,害人不浅。”
示例 无
四 从“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故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什么教训
唇亡齿寒?
给你讲个故事
当年 朝鲜战争 抗美援朝就考虑到了 唇亡齿寒
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五 写出12个从故事中总结出来的成语
草木皆兵
滥竽充数
退避三舍
买椟还珠
破釜沉舟
坚壁清野
入木三分
初出茅庐
负荆请罪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question/2974006
//./q?ct=17&pn=0&tn=ikaslist&rn=10&word=%B9%CA%CA%C2%D6%D0%D7%DC%BD%E1%B3%F6%C0%B4%B5%C4%B3%C9%D3%EF&fr=t
六 初一人教版上册xx之战、成语典故简介总结
1、牧野之战
战役双方:周武王,商纣王
战役时间: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战争背景
牧野之战战场图[1]
商朝自商汤灭夏建立,经历600多年后,传位至第31位国王帝辛(商纣王)时,已是危机四伏。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但“好酒*乐,嬖于妇人”。政治上帝辛耗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使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军事上帝辛致力于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亿兆(上百万)夷人”,帝辛也被誉为“百克(百战百胜)”,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空虚,无兵可守。
周本来是渭水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居住于今陕西中部的一些地区,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逐渐发展起来。到姬昌时,对内重用吕尚、散宜生、太颠、闳夭、南宫适等一帮贤臣,国力日强;对外姬昌宣扬德教,积极调停各方国间的争端,使诸侯纷纷依附。据《史记》记载:“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前1056年,姬昌对内称王,即周文王。前1055年,姬昌出兵伐犬戎。翌年又讨伐侵凌邻国的密须,解除了伐商的后顾之忧。前1053年,姬昌出兵东向攻黎(山西省长治市西南);前1052年,攻邘(今河南省沁阳市);前1051年,攻取了商王宠臣崇侯虎的崇国。这三场战争胜利后,周切断了商朝同西部属国的联系。同年,姬昌迁都于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角),使国都不易受戎狄的侵扰并更有利于向东进兵。至此,姬昌伐商的战略部署已经基本完成。[2-4]
编辑本段战争过程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本词条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
牧野之战地图
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联军于2月26日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帝辛的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
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因此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诗经·大明》 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逸周书·克殷》记载 :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帝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帝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2][5-6]
编辑本段战争结果《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商军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捕猎,虎、熊、犀牛、鹿等动物一万多头,并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
随后联军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四处征伐忠于的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而杀之。
但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7]
编辑本段战争意义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8]
编辑本段年代考证关于牧野之战发生的年代有44种不同说法,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
根据《国语》记载:“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可推定为公元前1046年。历史学家何炳棣认为鹑火是东周的洛阳。
《竹书纪年》记载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27年。
《尸子》记载:“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从”。《荀子·儒效篇》说:“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淮南子·兵略训》也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根据计算推算出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
《利簋》铭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晨),岁鼎克昏辰,夙(日出)有商”,“岁鼎克昏”是指岁星、昏星(水星)位于金星的两侧,三星鼎足,可推断牧野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12月28日早晨6、7点钟。
明代黄道周有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53年(戊子岁)之说。
黄宗羲的《历代甲子考》与《答朱康流论历代甲子书》记载武王克商发生在前1122年(己卯岁),并多次与朱朝瑛辩之。
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1998年12月20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上,江晓原结论,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4年1月9日。[
七 孟子归纳总结出来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孟子》中的成语和出处,这个页面很全了
//edo/yuwe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7567
而且这里面也有一些《庄子》里的成语和故事。
至于更全的《庄子》中的成语和故事,请看如下两页
//graceice.bokee/4008022
//news.sina.cn/o/2004-12-16/08484539399s.s
八 我要写总结,请问要用到哪些经典句子或者成语,表达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的研究报告 一、提出问题 我们学过许多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回有三顾茅庐的刘备,答也有毛遂自荐的毛遂。于是,我就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成语故事的书籍、报刊和教科书。 2、上网查询资料。 3、问问身边的人,听他们说说成语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爸爸的讲述 有哪些成语中有名人故事 凿壁偷光、指鹿为马 毛遂自荐、破釜沉舟 上网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暗度陈仓——韩信 一饭千金——韩信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西施、昭君、貂蝉、玉环 书籍、报刊、教科书 名人都有过那哪些成语故事 蔺相如完整的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当军师。 四 、结论 1、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有很多,我写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 2、成语中的名人一般在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 3、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有的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的歌颂了一位英雄。
九 两人的成语故事表演,要有总结。
半途而复废
东汉时,河制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总结 中途停止.比喻做事不能坚持到底,有始无终.词目 半途而废
十 收集整理富含哲理的寓言、成语故事、典故、名言等五则,并把它们包含的哲学道理总结出来。
寓言故事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从前有一个地方,城门下有个池塘,鱼儿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有一天,忽然城门上起了大火。条鱼儿见了大叫道:“不好了,城门着火了,我们赶快逃跑吧!” 但是,其他鱼儿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它们居住的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逃跑。结果,除了那条逃跑的鱼外,别的鱼都遭了殃。原来,城门失火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救火。大家从池塘里取水往城门上泼,不会儿,城门上的火熄灭了。但池塘里的水却被淘干,结果。没有逃走的鱼全都遭了殃。
这个寓言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却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城门与旁边的水池在一定条件下是有联系的。城门失了火,这就是条件。由于失了火,池塘里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就使它们建立了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也是如此。人取水救火从而使鱼儿与城门建立了联系。逃走了的那条鱼明白这一道理,保全了性命,没逃走的鱼儿不明白这一道理,因此遭了殃。
其实,在客观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的,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无一不是如同火一水一鱼的联系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当然,客观世界的联系要复杂得多,有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勺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处理客观事物联系时要加以区别的。这些联系是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队比订正确地认识它,从而创造定的条件使之有利于人类,陌术能主观任意地否定它。否则就会遭殃。
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或者说总是运动的
典故(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握重要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专门研究传授经学的学官吗? (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益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议论,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十分惊奇地说:“你如今的谋略才干,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县的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几日后,就应当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兄长你看清楚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于是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去
事物是变化的 不能老用以前的眼光看世界
水滴石穿 量变引起质变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量变引起质变
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没有分清矛盾主次关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蝉在一边鸣叫,一边喝着树上的露水,不知道螳螂在蝉身后,它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想要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身旁也想要吃它,黄雀正伸长脖子,想捉螳螂,却不知大树下有人正准备拿弹弓射它。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有问题请追问 以上资料由我们各大网友整理出来 非本人原创 仅供参考 如有错误 请提醒 谢谢
床下牛斗:典出《晋书》卷八十四〈殷仲堪列传〉。殷仲堪的父亲病中虚弱惊疑,恍惚听到床下蚂蚁的动响,以为是大牛相斗。后遂以“床下牛斗”等指病虚,恍惚。形容体衰耳聪,极度过敏。
胸有成竹: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洛阳纸贵:《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凿壁偷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现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故事简介”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成语故事简介”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